家畜化教育

2014031209:18
家畜化教育    周禪鴻  東京帝國大學教育學博士

常常可以聽見許多家長説:「現在的孩子比以前早熟多了」。有的家長還向我誇讚自己幼稚園的孩子「只要馬路上有車子開過去,他就能知道那是賓士車還是豊田車!」「我的孩子會到百貨公司購買名牌衣服!」……這些是「早熟」嗎?當然,也有家長説「我的孩子很乖,常常幫忙洗碗,幫忙整理自己的房間」。聽了這些父母們的話之後常常讓我錯愕。整理自己的房間難道不是自己的事嗎?就像没有人會説「幫忙父母寫作業」吧!以前的小孩會做家事、煮飯、種田、養豬、……請注意,我不是説幫忙做家事、幫忙煮飯、……,做家事不是幫誰做,那是自己的本分、自己的工作,做為家中一員應盡的責任。家中的毎一分子都平等地分配有自己該做的事。相比起來,現在的孩子太幼稚了,已經不再是家中堂々的「一個人」,只是淪落成「一隻寵物」。
「寵物」是不須要做事的,它的「工作」就是讓主人打扮得漂漂亮亮,好帶出去誇耀。同時,主人也不會要求寵物做事,只要它乖乖聽話。而這種環境下成長的「寵物」是不敢也沒有能力自己踏出家門一歩的。許多動物在長遠以來被「家畜化」,到了近代又被「寵物化」,兒童也隨著動物的家畜化與寵物化跟進。動物總是優先於兒童。英國的「兒童保護法」是訂定於「動物保護法」成立之後數年。對當年那些制定法律的貴族而言,保護身邊的猫狗當然比保護貧民區的兒童重要。
記得數年前有位日本的中學教師曽寄了一首自作的短歌給我。
 
署名簿に 学校良くなれと
犬の次郎の名も書いて出す
 
如果學校能變得更好 點名簿裡 
    小狗次郎的名字也想列上去
 
這無疑是一首諷剌現代教育的詩歌。雖然讓小狗也上學校讀書的想法非常有趣。然而,轉而想想,為什麼小狗須要去學校接受人類的教育呢?難道小狗的父母教給它的生活技術不是「教育」嗎?狗應該也有屬於「狗」的「教育」吧!小狗雖然不上學,但是它一定可以從父母那裡學習如何生活的技能。可惜現在,被人類飼養的小狗已經被剥奪了從它們父母身上學習生活技能的機會。聯合國兒童權利條約中明訂的「受父母保護的權利」只限定適用於人類。人們總是漠視狗及動物們的親子關係。當然,所謂「人道主義」原本就是只以人類為對象。
野生的狗經由家畜化,到了現代更進而「昇格」成了人類的寵物。這不但逼得它們無法接受它們父母的「教育」, 更被強迫日夜孤獨地與「異類」的人類生活。也因為小狗們被迫脱離它們的族群,被安置在人類社會的構成上,它們已經不再是「狗」了!正如在森林中與動物們一起成長的「狼少年」一樣,喪失狗的本能的「狗」,或許將被野生的狗群稱之為 「人類狗」吧!這樣的「人類狗」,不但動物本能被破壞,也被剥奪了學習狗群交際的機會。
在此,或許我們可以對這些「可憐的狗」發出同情心。但是,這種「家畜化」的現象並不止於貓狗。美洲的印地安部落被強迫移住後産生的種種「家畜化」現象,在台灣的原住民部落裡也同樣可以見到。然而,現在我想談的,不單是「少數民族」的問題。今日,我們必須注視現代社會中兒童家畜化、寵物化的事實。近代社會裡由於「家庭」(全家庭das ganze Haus) 的解體使得「小家庭•核家庭」的父母將「教育」的場所寄托於學校,也使得學校日益肥大。而學校的肥大化又加速了「傳統家庭教育」(education)的崩壞。結果,學校被權力制度化,社會被學校化(schooling)。在學校化社會中成長的兒童,毎天在如同籠牢般的學校中被餵養著如飼料般的知識。飼育者餵什麼便吃什麼,毫無選擇的餘地。更因為飼料(教科書)的統一規格化,餵養的時間及飼料的份量全依照標準的規定來執行,造成了有些人吃不飽,有些人吃不下的現象。經過此名為「公平」的飼育方式之後,還要通過最終的秤重選拔。肥的上榜,營養不良的便遭淘汰。當然,最重要的危機是,隨著兒童家畜化的進展,日復一日的飼養生活方式成了兒童的生活習慣,漸漸地使得兒童們喪失了自己尋找食物(知識)的能力。如果沒有人餵食自己就不會吃。最近,常常聽到學生們説「老師沒有教」。理直氣壯地「老師沒有教」似乎成了「不知道」的最好理由。
現在兒童在家畜化之後,更呈現出了兒童的寵物化現象。寵物(寵愛的動物)的英語是「pet」,但是事實上,「pet」除了「愛玩動物」的意思外,本來還有「喜愛的人」、「年少的愛人」等意思。「pet」的語源可能是從中世英語中的pety(少小)而來。在文久二年的《英和對譯袖珍辭書》中就將「pet」譯成「愛せられたる子」,明治六年《附音挿圖英和字彙》中譯為「愛子」,明治二十四年《新譯無雙英和辭書》中是「愛禽,愛獸,愛寵者」,在這裡才開始見到「寵物」的意思。但是昭和三年《音引正解近代新用語辭典》中還是譯成「秘藏兒」,昭和五年的《全・外來語辭典》是「秘藏っ子」,昭和八年的《モダン流行語辭典》是「秘藏弟子」。也就是説,寵物「pet」在近代本來最主要的意思就是「喜愛的弟子」。(可是請注意,這「喜愛的、秘藏的弟子」並不就是「自己的孩子」!)
這様説來,「pet」化現象本來並不是兒童被「寵物化」,而是「寵物」被「愛子」化了。換句話説不是兒童「降格」為動物,而是將自己喜愛的動物「升格」為自己的愛子。因此其先後順序應該是:先將「寵物」「pet」化,再將兒童「寵物化」。事實上,近代人是先為自己喜愛的動物洗澡、換衣、餵食,然後再將這種習慣套用到自己的孩子身上,希望自己的孩子就像餵養的寵物一様隨時在身邊乖乖聽話。而在這時代之前,「一般的」孩子不是在種田、放牧,就是在外地當學徒,當然也有像野猫野狗般的「野孩子」在空地、村落中自由自在遊玩閒逛。他們絶不是「畜生」,更不是「寵物」!
 
這幾年,學校改革的呼聲塵囂甚上,而所作的事彷彿只是花大量的經費將狗籠豬舍改裝得更美觀更清潔;或是研究如何改良飼料,加入更多的營養劑;或是在飼養技術的效率化上下工夫罷了。然而這些都將只是徒增兒童家畜化現象的擴大。
正如許多家畜化教育的執行者常説:「教學,有教才學」。其實,學乃先於教。「學習」是人的本能,「教」只是為了配合學習的欲望。有「想學」的人才有必要「教」。《禮記》云「禮聞來學,不聞往教」, 即是此意。只是,雖然現在的兒童也都是「去學校」,卻並不是都為了「想學」。大多是基於「義務」教育。而「主動」上學者,又何嘗不都是為了掛在社會金字塔尖端的權力財富的誘惑呢?
 
家畜化的學校教育,使得兒童喪失了許多的能力。依利齊(Ivan ILLICH)就指出:「人們經由進入學校而變得無能」, 或許這正是我們在檢討現代學校教育時不能不注視的一面。當然另一方面,現代家庭中急速進展的「兒童寵物化」現象更令人憂心重重。與其追求教育的效率化,讓孩子的時間填滿著人造知識,我寧可為他們保留一片放鬆、休息的空間。如何從「飼育的教育」中回復一些「野生的思考」,應該是今後的課題吧!


  •   asd9595 於 2014-03-16 15:27 2F
  • 教練您好;
    台灣目前教育確實面臨很大的挑戰,中式教育的 傳統美德 消失了,西式教育的 獨立創造 也學不起來,但日本的教育體制確實嘗試 中西融合 有段時間了,希望台灣教育當局可以參考參考。
    南無阿彌陀佛..

     
  • 版主於 2014-03-17 11:26 回覆
    孔子的教育應該可以放諸天下而皆準。
    中國的傳統文化可以教養一個人成為有用的人,但我們只學了科舉。
    考試制度真的害慘了台灣的小孩及未來。

     
  •   田欣 於 2014-03-12 23:43 1F
  • 如何從「飼育的教育」中回復一些「野生的思考」
    此理念似乎與無敵帥不謀而合ㄋ
  • 版主於 2014-03-13 13:59 回覆
    超級美午安!
    我喜歡及欣賞週博士的這篇文章,他寫的太實在了。